打印

中国崛起为汽车配件制造大国

    中国正在把制造业资源转向更高端产品的生产,这给全球范围内一系列行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迅速崛起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就在几年前,中国国产的汽车零部件还饱受质量不可靠的困扰,而且,与美国和德国产的配件相比价钱更高。有人当时甚至断言,制造最上乘的零部件所需的精密工艺是经验不足的中国企业和他们的低成本劳动力所无法掌握的。
    然而,中国去年的汽车部件出口首次超过了进口。中国国产零部件的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至于大众汽车(Volkswagen AG)、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 Chrysler AG)等西方汽车巨头纷纷表示今后几年将从中国采购数十亿美元的刹车、油泵、车轮、转向系统等零部件。
    这些成果表明中国人正在向制造业的高端产品领域不断迈进,由此也给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对手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家具、纺织品等简单消费品领域站稳脚跟后,中国迅即扩大战果,又在电子消费品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领域──如电脑组装──中取得了主导地位。中国的胃口似乎还不止于此,仍在不断把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例如,中国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去年这类产品的出口总额达到3,520亿美元,比2000年时扩大了3倍。
    与此同时,汽车产量也增长了近2倍。中国正在朝著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方向稳步迈进。随著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以汽车销量而论,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随著收入的提高以及汽车价格的下滑,还会有数百万中国人也能开上自己的第一辆汽车。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区域局局长哈菲茨•帕沙(Hafiz Pasha)表示,从电信设备到纺织品,各个领域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身影。
    而此时的美国和欧洲正处于一个敏感时期,这两大经济体均发现越来越难以留住成本高昂的制造业岗位。政府数据显示,美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就业机会从2002年时的721,000个下降到了2004年的644,000个。
    还有更多的工作岗位可能流失:德尔福(Delphi Corp.)等几家美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均已申请了破产保护。至于那些没有本钱在海外建立低成本生产基地的中小厂商,处境就更艰难了。
    例如,Dura Automotive Systems Inc.近期在政府举办的听证会上就表示,在过去的2年中,中国汽车配件企业对订单的争夺导致一些产品的售价已经低于了该公司的成本。
    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还对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表示了关切。今年早些时候,美国联合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申诉,指责中国的关税政策导致海外产品难以进入中国汽车配件市场。
    中国于2005年推出的一项政策规定,对超过一定金额或数量限制的进口零部件征收额外关税,此举主要是为了打击关税欺诈。中国方面称,部分不法分子企图绕过汽车关税,以较低税率进口汽车零部件,之后在中国组装,本办法意在对这部分人予以打击。
    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制造企业正面临工资上涨、能源和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的困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的学者吕铁称,在工厂聚集的沿海开放城市,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已远不如过去低廉,资源也不像过去那样充足。他说,这些地区的状况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它们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转变。
    随著本地工资的上涨,中国制造商开始寻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很多企业开始生产汽车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并从纺织和玩具等传统出口行业解脱出来。
    一些西方企业从中国提高生产力的需求中受益匪浅。美国密尔沃基的高端设备及软件生产商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Rockwell Automation Inc.)称,2003年以来其中国业务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增幅。
    “人们对中国存在著误解,”罗克韦尔亚太区总裁斯科特•萨默维尔(Scott Summerville)说。虽然中国仍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但眼下中国企业正努力提高全球竞争力,而单靠低廉的劳动力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
    外资及海外技术的涌入使得中国产汽车零部件以及其他很多产品的质量大为改善。全球最大的几家汽车制造商早已蜂拥而至,在中国寻找成熟市场所难以具备的增长机会。与此同时,他们也经常要求零部件生产商直接从中国供货。
    近几个月,德国罗伯特•博世(Robert Bosch Co.,Ltd.)和美国阿文美驰(Arvin Meritor Inc.)等大型零部件供应商先后在中国投资建厂,在供应本地需求的同时也将产品出口海外。
    海外企业带来的高质量生产标准以及本地零部件制造商的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激发了产品创新。为了获取更多客户和更好的技术,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万向集团(Wanxiang Group)已收购了多家美国企业,并表示出对德尔福(Delphi)部分资产的浓厚兴趣。万向集团表示,其销售额年平均增长26%,2005年达到人民币252亿元,合31.5亿美元。
    一些较小企业也在技术上登上了新台阶。总部设在沿海城市宁波的华翔集团(Huaxiang Group)从1982年那家为医用药瓶生产塑料瓶盖的企业一跃发展为汽车塑料零部件生产商,该公司管理人士徐沛祺表示,公司一直是大众汽车(VW)中国业务的供应商,不过2005年已有20%的收入来自出口。该公司2005年收入总额为人民币225万元。华翔集团5月份在大众汽车总部沃尔夫斯堡设立了办事处。
    “这些企业非常重视出口,”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Auto PartsIndustry Association of Ningbo)秘书长黄小华称。由于中国很多生产商已经成了大型汽车制造商的一线和二线供应商,它们的产品正在打入高端市场,北京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Asimco Technologies Ltd.的首席执行长杰克•潘考夫斯基(JackPerkowski)称,“我们从1997年开始出口,人们总认为你不能在中国生产更便宜的零部件,他们还说,中国永远不能成为庞大的汽车市场。”他说,“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只会照搬,不懂得创新。但现在这些理论已经不攻自破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5046961
Email:hyxxb@caam.org.cn chenshihua@caam.org.cn
电话:010-68594196,68595379,68595015,6859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