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06年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分析及趋势预测

    2006年汽车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宏观经济继续向好,城乡居民收入将较快增加,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2006年,从国际环境、国内体制政策环境和供给条件看,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特别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等国内需求的中周期增长因素趋势不变,为我国2006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国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在8.8%左右的较快增长水平。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将继续较快增长,中等收入阶层消费能力将明显提高。2006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到提高1600元,将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并将带动城市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挖掘他们发展型消费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将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2006年宏观经济的向好以及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将对汽车市场特别是家用轿车主力市场构成强有力的支撑。

  2、国内汽车产业仍处在成长期,增长潜力巨大

  与国外成熟汽车市场比较,我国汽车工业目前仍处于成长期。从1991年到2005年汽车产量和我国GDP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汽车行业处于快速增长中,除1994-1998年的增速低于10%外,其他各年都取得了14%以上的增长幅度,而且从1991年到2005年汽车行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

  从汽车人均普及率看,美国汽车普及率高达每千人900多辆,基本是饱和状态。近三年美国轿车总销量持续负增长,但总量很大,在1700万辆左右。我国每千人拥有汽车8辆,汽车普及率还很低,据调查,中国目前在沿海地区就有2.3亿人左右的现实或潜在的用户群体,而目前这一群体中真正拥有汽车的只有10%。2003年轿车销售增长率达到创记录的75%,2004年、2005年增长趋缓,但长期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十一五”期间汽车市场需求量和保有量仍将会持续增长。

  3、各项行业规范性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

  近几年,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汽车支柱性产业地位的确立,政府明显加快了汽车行业各项规范性政策的研究和制订,特别是2004年6月新《汽车产业政策》颁布实施后,围绕该政策的各项配套政策陆续出台。2005年,几部广受关注的政策如《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汽车贸易政策》、《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和进口车落地完税政策等分别在4月、8月和10月相继正式实施。另外,《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制》等行业技术标准性措施也相继推出。这些政策和措施分别从生产和流通领域对汽车行业做出了规范,有些短期内对市场可能会产生一些冲击,但长远来看,对加强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汽车交易市场的健康有序产生深远的影响。

  4、油价高涨,短期内难以较快回落

  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在2004年连续攀高的基础上继续冲高上行。从前三季度情况来看,除了个别月份外,大部分时间里油价均呈现出波动上涨走势。10月份,国际油价一度突破每桶70美元,目前仍在60美元的高位震荡。与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相对应,2005年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连续几次调升,1-8月份国内成品油价格累计上涨逾30%。

  油价的快速上升加大了用车成本,一定程度抑制了汽车特别是家庭用车的市场需求。从目前的形势看,2005四季度以及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估计仍将保持在高位运行,快速回落的可能性较小。导致原油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是世界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美元走弱。而各方面的预测显示,今后两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在较高速度增长,美元贬值预期依然存在,因此未来油价总体上仍将保持高位水平。加上各种地缘政治以及飓风等不确定因素,预计2006年国际原油现货平均价格仍将达到55美元/桶左右。

  2006年汽车产业趋势预测

  1、车市仍将以平稳增长为主,形势好于2005年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汽车需求主要受宏观经济和居民收入、汽车价格、产品可供性、支付方式、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和居民收入作为长期影响因素,近几年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06年这一趋势不会改变。因此,支撑2006年汽车行业发展的长期因素仍将继续存在。产品可供性方面,在当前国内汽车车型产品已相对较为丰富的条件下,其对整体市场的影响作用已越来越弱,从2005年下半年多款中高档新车入市的情况来看,都未能对市场构成太大冲击,过去那种由单一品牌新车上市大幅带动市场需求的历史已不复存在。从支付方式来看,消费信贷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很大,2004年5月份后轿车市场的急剧变冷,与当时宏观调控措施下银行车贷的突然收紧密切相关,但2006年,银行纷纷处在股份制改制的关键时期,期望银行放松车贷希望不大,另外,汽车金融信贷尽管受到国家的鼓励,但政策实施近两年来,由于受到国内信用体系缺乏的局限,业务拓展也相当缓慢,预计2006年形势不会有大的改观。

  价格方面,2006年价格下跌车型将主要集中在中高档轿车市场,其他车型将以稳定为主,汽车总体价格水平将呈现稳中回落走势。从2005年下半年车市表现出的趋势看,随着较多新车型的推出,中高档轿车价格已开始松动,受持续高油价以及消费税改革的影响,2006年这一级别轿车的竞争将更为激烈,价格在2005年下半年基础上还将出现约5%~10%左右的下跌。低排量微轿在持续的高油价背景下,2006年仍具有较强的需求支撑,加之经过近几年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目前的价格已基本到位,因此进一步降价的可能性不大。客货等商用车市场已相对较为成熟,2006年价格不会大起大落。总体来看,稳中回落的价格走势将有利于2006年整体车市继续沿着平稳增长的轨道运行。

  2006年,汽车消费环境改善将加快,有望促进汽车市场整体形势强于2005年。首先,中央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重视,将加快限制小排量汽车发展政策的取消。其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高投资,2005年上半年,全国用于公路交通建设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1%,占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的6.8%,快速发展的公路交通对汽车市场需求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将在2006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将大大释放农村汽车消费市场,中小型客车和载货车将在农村市场获得广阔空间。另外,《汽车贸易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等2005年开始公布实施的政策将在2006年逐步落实,消费者权益将得到更为有效及时的保护,有利于增强购车热情。

  综合来看,2006年,如果燃油税改革不出台的话,汽车市场总体需求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增速有望略高于2005年。初步估计,2006年汽车市场总体产销规模将达到640万辆左右,比2005年增长约12%-13%左右,其中,轿车规模预计将在300万辆左右,增速基本与2005年相当,客货等商用车增速有所回升。如果燃油税出台,2006年轿车市场需求增速预计将比2005年有所下降,商用车受影响略小一些。

  2、高油价推动汽车消费向经济型、节能型方向转变

  2005年1-10月国内成品油价格累计上涨逾30%。成品油价格快速上涨的直接原因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背后深层的原因则是国内石油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从2006来看,由于目前油价水平仍不足以抑制国内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势头,未来政策倾向将极有可能支持成品油价格的继续上涨。

  高油价将推动汽车消费和生产向经济型、节能化方向转变。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虽然汽车消费的过快膨胀带来了巨大的石油供应压力,但汽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巨大,通过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来实现节能目标不可能是政府政策的最终取向。通过推行多方位的节能政策,从消费结构调整的角度,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是较为合理可行的选择。新的汽车消费税政策有可能于2005年下半年或2006年上半年出台。消费税调整后,对高油耗、大排量的SUV冲击最大,而小排量经济型轿车消费则将受到鼓励。2005年以来排量在1.5升以下、价格在5万-10万元之间的经济型轿车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排名前10名的企业中,以经济型轿车为主的上海华普、吉利豪情、奇瑞汽车、一汽夏利和哈飞汽车等均榜上有名,预计2006年这一势头将延续,并带动汽车生产厂家加强在经济型汽车市场的技术和资金投入。

  3、结构调整大势所趋,产业重组将进入新的阶段

  从世界经验来看,汽车行业是一个寡头垄断行业,目前世界“6+3”汽车大公司年产量总和占全球总产量超过80%,行业平均盈利水平3-5%,规模效益明显。商务部研究表明,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局面。反观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结构,分散性、低规模、低水平特点仍较为突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0%,销量占84.19%,而2005年前三季度,前十大汽车厂家销量占比不增反降到72.97%,这与国家整体的产业政策方向不符,也不利于产业规模效益的提升。2006年,预计这一情况将得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视,大型汽车集团在市场份额和效益下降的压力下,将加快产业兼并和重组,国家通过一些政策引导,也将推动行业重组。2005年初,长安集团完成了对江铃集团的重组,目前一汽、上汽、南汽等也相继传出相关意向。总体而言,2006年汽车品牌多元化与竞争格局的加速演变,以及政策的推动,将使汽车产业重组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5046961
Email:hyxxb@caam.org.cn chenshihua@caam.org.cn
电话:010-68594196,68595379,68595015,6859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