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汽车行业2004年回顾和2005年展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蒋雷

    2004年回顾篇

    2004年是我国汽车产业深刻变化的一年。汽车工业结束了前两年的超高速增长,开始步入平稳、健康、快速的发展阶段。

    从2004年汽车工业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看,尽管处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并且受到汽车信贷紧缩、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制约、原材料及油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汽车工业仍然保持了较为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全年汽车产销双双突破500万辆,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突破1万亿元。摩托车产销超过1700万辆,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从1992年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到2004年突破500万辆,12年间我国汽车产量平均增长13.9%。三年前,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人们对中国汽车的发展前景还充满担忧。但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实际看,三年来,国产汽车每年跃上一个百万辆台阶。自2003年起,中国汽车工业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摩托车连续12年保持产量世界第一。

    总结2004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去年国家为引导汽车产业实现健康、协调发展,解决汽车与能源、汽车与环境等日益突出的矛盾,相继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等政策法规,并发布了《汽车贸易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等征求意见稿,是出台与汽车相关政策、法规数量最多的一年。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及公布将对鼓励汽车企业自主开发创新、做大做强、规范汽车市场、促进汽车节能和环保、推动零部件工业发展等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二,去年以一汽集团实现百万辆目标为标志,我国汽车工业大型企业集团行业地位和市场地位进一步加强。销量超过50万辆的企业目前还有东风、上汽、长安和北汽,上述5大集团的汽车销量为349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68.8%;行业前15家企业销售汽车463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91.4%,基本上主导了全国汽车市场。随着汽车生产集中度大幅度提高,标志着我国汽车工业“散、乱、差”的格局已经改变,中国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已经显现。

    第三,去年国内乘用车市场推出了160余款新车型,平均每周有三款新车型面世,是历史上新车型上市最多的一年。随着近年来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产品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上满足了各个不同层面消费者的需求。汽车产品结构日趋合理,轿车、客车、货车三大类产品占汽车总产量的比例从1990年的8%、25%和67%变化为2004年的46%、24%和30%,其中轿车的比例上升了37个百分点。

    第四,去年商用汽车的产销增长成为行业发展的亮点,特别是中重型载货汽车和大客车市场需求逆大势而上。重型载货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5%,高出汽车增长近30个百分点;中型载货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8%,结束了连续10多年的下降趋势;大客车销量同比增长37.5%,成为拉动客车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些车型增长的原因:一是国家治理超限超载等政策对中重型载货汽车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汽车结构更加适应社会物流的需求;二是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拉动;三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的带动作用。商用车的这些表现说明我国商用车市场有着强劲的需求基础。

    第五,去年随着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加大了产品引进消化和开发力度,国产品牌汽车在性价比方面开始具备与同档进口车竞争的实力,进口车的增幅开始大幅度回落。全年累计进口汽车17.6万辆,同比增长2.4%,增幅比上年下降32.2%,汽车进口量不到同期汽车总销售量的3.5%;其中,轿车和越野车等主要汽车整车进口品种增幅与上年相比明显放缓,同比分别下降33.8%和11%。与进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4年汽车出口继续呈现迅速增长态势。全年累计出口汽车13.7万辆,同比增长187%,增幅高出同期93.28%,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轿车。摩托车出口近400万辆,成为汽车出口商品中的一个亮点。

    第六,去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出现了合资步伐加快,制造水平提高,市场总量扩大,出口增长的良好局面,成为包括整车、改装车、摩托车、发动机在内的汽车行业5个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310亿元,同比增长25.6%。汽车车身及零部件出口呈现高速增长势头,累计出口金额56.32亿美元,同比增长73.2%;增幅高出同期45.6个百分点,占汽车商品出口总额的42.2%。在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零部件小型巨人企业,形成了若干个零部件产业基地。

    第七,去年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压力,企业加强了内部管理,通过建立强有力的成本控制系统;强化产品分销体系,注重汽车后市场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建设;加速以产权、上市、主辅分离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制;积极探索自主品牌、自主开发的路子,加快开发人才队伍的培养;完善企业信息系统等工作,在国内钢材等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整车产品价格连续大幅度下降,全行业产品销售成本同比增长20.5%,行业盈利空间逐渐减小的情况下,实现了利润总额720亿元、利税总额1234亿元,虽然同比下降5.9%和3.34%,却是来之不易。其中摩托车行业利润增幅最高,达到43%,尽管盈利水平还很薄弱,但势头喜人。这说明我国摩托车工业已逐步摆脱自2000年以来全行业亏损的局面,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上升时期。

    第八,去年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中国汽车企业加快了多种形式的战略重组,汽车大集团之间的强强联手成为企业重组的主旋律。如一汽和海南组建“一汽海马”、东风日产重组郑州日产、上海通用重组金杯通用、重庆重汽进入上汽集团、长安集团和江铃集团的联合、北汽福田重组亚星奔驰等。另外,一些大集团的触角开始伸向境外,如上汽正式收购韩国双龙48.92%的股份、上汽和南汽将共同收购英国罗孚等。这表明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下,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在国内的“洗牌”动作将会加快,在国外市场收购与重组的动作也将更加明显。

    2004年是我国汽车工业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在经过了前两年市场高速增长后,汽车市场尤其是轿车市场的增速明显回落,汽车价格大幅持续下降,市场竞争空前白热化。面对这些现象,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些变化,对我们正确把握发展方向,正确规划和决策十分重要。

    ——关于汽车市场增速大幅回落问题。

    2004年汽车产销增幅分别比同期回落21和19个百分点,其中轿车产销增幅分别比同期回落71和60个百分点,这种大幅回落有其深刻的背景。

    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投资增幅下降使汽车市场增幅随之下降,两条下降曲线基本吻合。据统计,目前我国私人轿车消费中,仍有接近40%为私营业主购买,这部分仍会受到宏观调控影响。从历史上看也是如此,每次宏观调控对汽车的影响因素十分明显。二是受汽车信贷紧缩的影响。前两年私人购车中的信贷比例已经达到30%~35%,而2004年减到不足10%,信贷购车比例的减少对汽车尤其是轿车消费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三是我国入世五年的保护期即将结束,期待车价与国际接轨以及国内车价持续、频繁、大幅下降使消费者产生等待观望现象。四是部分大城市消费环境趋于紧张,包括燃油价格上涨、交通拥堵严重、汽车保险费上调等,影响了人们的购车心理。

    从汽车市场发展看,这种回落符合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前两年汽车市场出现的高速增长和长期以来汽车消费欠账有关。一方面由于政策原因,汽车消费市场尤其是私人消费市场长期受到压抑;另一方面我国汽车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供给能力大大增强,随着国家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实施,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积聚的能量开始快速释放,形成了两年的市场高速增长,但是这种能量释放是阶段性的释放,不具有可持续性。

    从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汽车需求通常是该国GDP增长的1~1.5倍,2004年我国GDP增长9.5%,汽车增长达到15%左右,也符合汽车市场发展规律。据预测,我国汽车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将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这与我国的GDP增长速度比例相当。世界主要国家处于我国目前人均收入阶段时的千人汽车保有率低限为..7%,高限为10.4%。2003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率为1.85%,说明我国汽车市场的潜力仍然巨大,中国汽车工业将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关于2004年汽车大幅降价问题。

    2004年是汽车降价频率和幅度创历年新高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有220种车型降价,其中国产车141种,几乎所有的车都加入了降价行列,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元,平均降价幅度超过了13%。2002年以前,汽车价格大致可以稳定八到十个月,而到2004年,有些车一年内几次降价,有些车刚上市就降价。许多经销商采用各种优惠手段,以低于厂家指导价销售,整个车市价格无任何规律可循。

    目前导致汽车价格普遍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汽车生产能力的增长开始超过需求的增长,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汽车生产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单位生产成本呈下降趋势,有降价空间。同时,随着新车型增多、竞争加剧,主动降价成为汽车企业新老车型过渡和抢占市场份额的主要营销策略。三是随着个人成为汽车特别是轿车消费主体,消费者对产品选择日益理性化,价格高低仍是影响购买的主要因素,价格竞争成为经销商争取用户的主要手段。原来由制造商独自关门定价的状况已经被打破,重建价格体系成为必然。四是受关税下调和即将取消进口配额的影响,进口汽车价格连续下降也使国内车价走低。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降价并不是增加市场份额的惟一有效手段。统计表明,市场份额增加的产品不一定是降价幅度大的产品,特别是有些降价幅度大的产品还出现了负增长。2003年全行业汽车价格平均降幅8%,销量增长34%;而2004年价格降幅超过13%,销量只增长15%。由此看来,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并不完全靠降价,过于频繁、无序的降价反而会助长消费者的持币观望情绪。

    ——关于汽车供需平衡问题。

    近两年,随着汽车行业投资逐步形成能力,市场供需矛盾开始显现,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关注。各有关部门和咨询机构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汽车的生产能力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分析,尽管结果不尽相同,但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已成现实。

    从正面认识,产能过剩是充分竞争行业的发展常态。中国汽车工业作为竞争产业,在目前阶段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汽车市场的培育、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从汽车市场发展来看,保持合理的供大于求能使汽车产品的可供选择车型增多,价格合理下调,促进潜在消费向现实消费转变,汽车市场不断扩大。从产业发展来看,保持合理的产能过剩,一是有利于控制汽车产业发展全局,减少盲目投资,保证产业总体走势趋稳;二是随着竞争的加剧,有利于行业的调整和重组,有实力的集团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逐步被淘汰出局,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从国际市场供给和需求看,全球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普遍的现象。2002年全球生产能力总和约为7500万辆左右,产能过剩1704万辆,产能利用率77%。我国作为国际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正在发展中的汽车市场,一定比例的供大于求也是正常的。

    当然,作为一个健康发展的汽车工业,保持一个合理的供求比例十分重要,全行业对此问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要通过贯彻落实《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认真了解分析产能和不断扩大市场使汽车供需不断趋于合理。

    2005年展望篇

    2005年我国汽车市场需求虽然受很多不稳定因素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仍将保持平稳而较快的增长,与2004年比,增幅略有下降。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也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年。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继续看好,但仍面临一些长期结构性矛盾和一些短期问题的约束。国家对2005年GDP增长预测为8%左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不断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稳步发展,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时期,居民消费正从吃穿用为主向以住行为主转变。2000年我国私人购买轿车数量占市场总量的48%,2003年提高到74%,2004年又提高到77%。这种不断提高的趋势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将不会被改变,汽车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选择。

    2005年,影响我国汽车市场运行的相关政策与环境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变化:长期以来调节进口车数量与品种的配额政策将宣告结束;一系列新的汽车管理政策,如《汽车贸易政策》、《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相当于欧Ⅲ标准的机动车排放标准、进口车落地征税、放开旧车交易等将会出台;存在汽车信贷政策是否回暖、燃油税政策是否出台、汇率改革是否导致汇率变化区间扩大等同汽车发展关系密切的不确定因素;私车市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交通压力日益明显;煤、电、钢材等原材料的涨价、油价上涨、贷款利率上调等经营困难因素依然存在。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2005年我国汽车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而较快的增长。其理由:一是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发展为汽车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基本保证;二是国家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和有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将有利于汽车发展环境的改善;三是轿车经历了2004年的降价风潮后,不少产品价格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有些产品已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消费者持币待购现象将会逐步消除;四是车价的继续下降将有效地促进汽车需求进一步上升;五是进口汽车总量不会出现大的增长,不会对国产车形成严重冲击。预计2005年汽车总需求量为560万辆左右,比2004年增长12%。其中载货车165万辆左右,增长15%;客车135万辆左右,增长8%;轿车260万辆左右,增长15%;摩托车将达到1900万辆,增长11%。

    2005年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在这样激烈的竞争面前要实现汽车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对新的产业竞争格局变化有新的认识:

    第一,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内功尤其是成本,靠抓机遇和政府保护来获取竞争优势将迅速减弱。今后企业必须靠成本、靠管理、靠核心竞争力来取得竞争优势。当前,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将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第一重要因素。

    第二,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应该是全面综合的,竞争应建立于整个产业链。随着品牌多元化及产品同质化,仅靠产品取胜已经不现实;随着各厂商经营水平提高,仅靠营销取胜也很困难。因此,汽车企业必须靠全方位的竞争才能获取竞争优势。由于制造环节利润率的下降,企业还应该在整个产业链条上采取有效的竞争手段。

    鉴于上述认识,整个汽车行业在2005年应该重视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其一,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政策变化给行业发展带来的变化,如税费改革、汇率变化、进出口政策、汽车贸易政策、节能环保政策等等,及时适应政策与环境的变化。

    其二,重视技术创新,把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创自主品牌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注重培养自己的开发力量,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其三,建立较为完善的分销网络体系,涉足汽车后市场和服务贸易领域,扩展企业的产业链条。

    其四,抓紧企业改制,提高管理水平,挖掘内部潜力,调动现有存量,加快兼并重组步伐。

    其五,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增加汽车产品出口。

    另外,还要认真总结2004年市场竞争中的经验和不足,对于投资、扩能、降价等手段要在充分发挥其市场竞争作用的同时,努力消除其对汽车发展不利的影响。

    这些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变化给予我们很多启示,最根本的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走科技创新的道路。这就要求我国汽车工业要从单一的扩大产业总体规模转向扩大集团规模、逐步形成若干家百万辆级规模的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资本结构要从单一走向多元;技术结构要从引进技术为主转向以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为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产品结构要更充分地满足用户需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降低产品成本,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支柱产业。

    作为汽车工业协会,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精神,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特点,为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努力做好行业服务工作。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5046961
Email:hyxxb@caam.org.cn chenshihua@caam.org.cn
电话:010-68594196,68595379,68595015,6859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