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何光远:中国汽车到了转折关头
程远

    

  记者:去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了440万辆,而且主要集中在十几家大型企业中,过去人们常说的散乱差,已不再是一个突出问题。作为任期很长的一任机械部长,主管过汽车工业,退休以后仍然很关心汽车,您认为现在中国汽车工业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何光远:中国汽车工业由入关谈判开始到加入世贸组织,一直在考虑如何应对外部冲击,觉得“狼来了”,能不能撑住?包括我心里都没有底。加入WTO以后,形势发展比预料的好得多,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界里有一种情绪,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就这么走下去挺好。我想,从长远考虑,中国的汽车工业能不能就这么一条路走下去?

  记者:耿昭杰最近提出中国汽车缺乏自主品牌,是不是和你说的是同一个问题?

  何光远:耿昭杰干了一辈子汽车,现在虽然不在第一线了,但思想始终没有离开过汽车,他的一些思考和意见,代表了汽车界很多老同志们的思想。现在各地都在直接生产国外品牌汽车,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走这条路发展最快,效益也比较好。

  记者:如果照这样一直走下去,中国汽车工业会是一种什么结果?

  何光远:耿昭杰把问题挑出来了,我觉得挑得很好。不久前汽车行业在厦门开会,我即席发言,说当前汽车工业总的形势很不错,但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到底还有几个?我听到业内人士有一种说法,中国汽车工业一直是依靠三大企业,国家重点支持的也是三大家,但是现在三大家忙于傍洋大款,你傍一个,我傍一个,你傍俩,我傍俩,都是一个公司和若干个国际大公司合资,谁能抓到最大的跨国公司,谁就最有本事,借助人家的力量抢占中国汽车市场,产品弄进来就生产,生产了就赚钱,这样干最省事,不用吃多少苦,又没有多少风险。搞自主品牌的路子,三大家已经靠不住了。这个话不是出自我何光远,但某些方面代表了我的观点,起码从现象上看确实是这样,这种倾向确确实实值得我们警惕,深思。

  记者:你认为这种倾向问题在什么地方?

  何光远:说明我们一些企业对自己的知识产权,自己品牌的观念淡薄了。合资合作的路子是对的,但要通过合资合作,把自己的队伍锻炼出来,把人才培养起来,把自己的开发力量积累起来。当然这样做比较费劲,不如直接引进生产别人品牌来得快。我说如果我们总这么干下去,中国汽车工业就真得够呛了。

  不合资连现在的局面可能都没有

  记者:我接触汽车工业20多年了,在我的印象中,包括您在内,历届汽车界领导都很强调自主发展,一直推崇韩国模式,力图避免巴西的结果,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出现了今天这个局面?

  何光远:客观讲我国汽车工业虽然起步不晚,确实很幼稚,很弱小,投资,立项又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发展十分坎坷。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开始也是不能搞轿车,不搞轿车的汽车工业是个不完整的汽车工业。后来可以搞轿车了,但是从零做起。这时世界上几大跨国公司的力量已经非常之强,资本十分强大,积累的知识、技术也相当成熟,而我们则是零。所以走合资之路,通过合资、合作,用市场换技术,包括换一部分资金,加快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尽快缩小差距,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不走这条路,我们连现在这个局面可能都没有。

  记者: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汽车又必须走引进合资道路,那我们该怎么办?

  何光远:问题是我们的企业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满足于只是把人家的产品拿过来,自己在市场上便有了竞争力,可以赚钱盈利,企业的日子就好过了。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就有问题了。所以我们现在要大声疾呼,我们的合资企业,特别是这些企业的领导人,除了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才,积蓄力量,掌握核心技术,逐步建立自己知识产权,自己的品牌,这要成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行动,也要成为全行业、全社会的共识。   记者:我们的主观愿望是要发展自主的汽车工业,政策方针也一直在向这方面倾斜,最后结果却成了一个没有自主品牌的跨国公司的市场,这是不是引进合资道路导致的必然结果?

  何光远:这正是我经常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问题是,走到了今天这一步,不光是各级政府要注意,我们企业的决策者更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满足于目前的状况。首先是合资企业要有合资企业的品牌。现在比较可悲的是,合资企业都用人家的品牌。合资企业要有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开发力量。我觉得中国汽车走到今天这一步,应该提出这样的要求了。

  记者:我们过去说,跨国公司对中国搞技术封锁,以便长期向中国出口技术赚钱,更不愿意在中国搞产品开发,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扩大,这种情况会不会有所转变?

  何光远:这里有个利益问题,要看我们的政策怎么导向,要引导它和我们搞合作开发,让它从开发中得到甜头。有的合资企业也在发生变化,如投资建合资企业的技术中心,开始做一部分产品开发,相当一部分改进设计的试验在中国做等。

  寄予希望的大企业为何没有把旗帜扛起来

  记者:你个人对中国汽车自主开发的状况怎么看?

  何光远:我通过对“三大家”的了解,情况也不完全是这样。比如上海大众,投资十几亿元,建了汽车跑道,在亚洲是一流的,还建了非常漂亮的开发中心,已经培养了600多人,不少人到德国培训过,现在已经能在大众共用的底盘上开发新车型了。他们已经认识到要搞自己的品牌,不过进展比较慢就是了。东风先和法国PSA合作,然后又和日产全面合作,现在又和本田合作,它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了,把原有的存量盘活,有它可取之处。我对苗圩说,人家说你们忙于傍大款。他说这点我心里是清楚的,合资企业在卡车上就是打我东风的品牌,实事求是地讲,轿车还没有人家强,就用日产的品牌,跟雪铁龙合作,就用雪铁龙的品牌,和本田合作就用本田的品牌,开发中心进了合资企业,通过进入来培养自己的人。不过我一直推崇的是哈飞、奇瑞,别小看这些企业,今后在这些方面可能有希望。

  记者:为什么你特别推崇哈飞、奇瑞,是认为它们最具开发潜力?

  何光远:我觉得哈飞是干事业的,在国际合作中发展自己的品牌,思路非常清楚,基础也很坚实。遗憾的是我没去过奇瑞,去的同志都说相当不错,已经吸引了大批人才,还要建汽车研究院,下决心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搞自己的品牌,我觉得希望就在这些地方。

  记者:那您是寄希望于这些小的企业了?

  何光远:现在还不能说谁就一定行,谁就一定不行,不要急于说就依靠哪几家,先这么走起来,谁能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有自己的品牌,现在还很难看出来,要在竞争中走走看。几大家当然要支持,但是他们会是一个什么情况,还需要走着瞧。

  记者:为什么我们寄希望最大的三大企业,我们的国家队,并没有把自主开发的旗帜扛起来?

  何光远:我们的几大汽车企业,过去只有搞卡车的经验,不会搞轿车,没有这方面的积累,也没这方面的市场要求,在这种情况之下,突然让它搞,不可能一下就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来。目前差距就是这么大,有人说“两弹一星”能搞出来,轿车为什么自己就开发不出来?我认为不能这样简单类比,“两弹一星”是人家封锁你,可以关着门搞,搞好搞坏是自己的事,没有竞争问题,投资也很大。而汽车是个开放的产品,有对外开放的大政策摆在这里,人家已经进来了,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你搞不出来,人家就把市场占领了。

  记者:我注意到你一直没有提到华晨,他们也号称是自主开发,您怎么看这种模式?

  何光远:他们是委托人家搞一个产品,买回来组织生产,品牌是自己的,但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开发,自己没有太多的技术力量。搞资本运作有一些人,真正懂汽车开发和管理方面的人才还缺乏。  

  自主开发不会一帆风顺但必须走下去

  记者:您的意思是不是说,现在中国汽车面临一个转折点,处在一个关键时刻?

  何光远:是一个转折点,要是一直这么走下去,不注意积累自己的开发技术,就会越来越不行。没有这种意识就麻烦了。

  记者:现在我们的企业是不是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

  何光远:我看还没有,耿昭杰说“企业决策者的素质是很关键的问题”,我觉得说得很对。

  记者:不知道部长注意到没有,现在一些国产车常常被车主换成国外标牌。

  何光远:企业觉得这个事非常可悲,在这个问题上咱们不像韩国人,再差也愿意坐自己的车。现在我们有一些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中文字都不要了。

  记者:现在神龙就把富康淡化了,改成雪铁龙爱丽舍、塞纳、毕加索,很法国味的名字。奥迪车上原来标有一汽大众的字样,现在也去掉了,宝马进来后干脆说“全世界生产的宝马都一样”,其实就是不愿有任何中国痕迹。这种事部长怎么看?

  何光远:这是市场行为,作为企业来说,无可指责,这样他的产品卖得好,否则企业利益要受损失。我觉得这个问题要由社会来解决,从国家政策上解决。其实又何止是汽车呢?

  记者:自主开发也有一个需要与可能的问题,现在不搞自主品牌,是“不能也,非不为也”,还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何光远:说开发很高水平的产品,现在还不具备条件。有些技术我们现在确实没有,比如好的发动机,要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大量的积累。整车某一个总成,我们积累了一些东西,但也不很完整。另外还有零部件能不能做到和整车同步开发?但是要千方百计推进合作开发,逐步掌握核心技术,积蓄力量,要坚持走这条路。现在国际上很多整车厂是搞集成的,我们要把零部件体系建立起来,培养一些善于集成的人,把各种各样好的技术,通过集成变成整车。另外从普及型轿车入手,从有市场规模的轻型客车入手,积累经验,培养队伍。

  记者:就是说这种状况在短期内还不能根本改变?

  何光远:还有一招就是买,买一些设计公司,也是一种路子。韩国大宇、现代,就是从国际市场上把整个研究所连人带硬件、软件买下来,变成自己的了,再把大批人派进去。

  记者:在自主开发上我们有没有可能冲出一条路来?

  何光远:我觉得自主开发这条路是一定要走的,当然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磕磕碰碰,困难很大,但是国家要支持。我们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我们有最大的市场,最充裕的人才基础,现在已经有从国外大公司回来搞开发的“海归”派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05046961
Email:hyxxb@caam.org.cn chenshihua@caam.org.cn
电话:010-68594196,68595379,68595015,68595235